神通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历城县柳埠青龙山麓,为古代名刹,也是山东佛教的发祥地。原寺以门楼、大雄宝殿、千佛殿、方丈禅堂、法堂为中轴线,左右以伽蓝、达摩配殿及斋廊为翼,至清末庙宇尽毁,仅有数座古塔与墓塔林立于该寺遗址之处。
该寺原名郎公寺,约建于东晋初,前秦皇始元年(公元351年),开山祖师为僧朗公禅师。原寺至北魏、北周时尽毁,隋唐重加修建,隋文帝因为得神通感应,而在开皇三年(583年)改名为神通寺。该寺在金末已荒废不堪,元代由道兴禅师主持重建,后遭兵火被毁,明代重修。到了清朝,寺院逐渐衰败,成为废墟。
神通寺所在地为柳埠镇东北2公里琨瑞山金舆谷。琨瑞山,一名金舆山(金榆山),又名昆嵛山,地处锦阳川畔,它东侧的山叫青龙山,西侧的山叫白虎山。青龙山与白虎山之间的山峪即为金舆谷。
该寺古时系临济道场,著名方丈有法瓒禅师;现存建筑有四门塔、龙虎塔、唐基台与墓塔林,大部为隋唐所建,1985年曾由政府主持重修。神通寺遗址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遗址,是山东佛教的大本山。虽然,千年的风雨斑驳了寺院的辉煌壮丽,但至今遗存的古塔旧碑、摩崖造像等等,却依然焕发着熠熠光彩,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。
寺内现存十一通碑刻,计元碑二、明碑五、清碑四,提供了有关该寺历史特别是后期兴废变化的重要资料。从元至治二年(公元1322年)《兴公菩萨道德碑》的文字中,我们知道该寺创始人朗公以后,还有海公(时代不详)、隆公(宋庆历年间)、雨公 (金泰和年间)等高僧。明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年)《重建七佛神通寺碑记》所记宗派系统和清乾隆十九年(公元1754年) 《重修达摩祖师堂碑记》表明,该寺在佛教流派中属于禅宗。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派,创始人是来自印度的著名僧人达摩。禅宗的创立,是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上的大事。《重建七佛神通寺碑记》所记宗派系统中,既有禅宗历代祖师、高僧,也有许多是我们熟悉的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,其中就有唐代白居易、柳宗元,宋代的王安石、苏东坡等人的名字。另外一些碑刻,反映了神通寺后期的规模和寺院经济状况。如明嘉靖、清乾隆时的九块碑记,就曾记载过该寺僧人变卖山林土地等庙产的情况。
该寺最重要的文物是铜舍利函,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。寺内另有千年九顶松一株,系东晋僧朗公所植。神通寺在大众口碑之中,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:四门塔。 四门塔是神通寺遗址上的一座佛教建筑,和四门塔时代相近的还有三座古塔,分别是龙虎塔、皇姑塔和九顶塔。
四门塔位于寺址东侧,建于隋大业七年(661年),是我国现存最古之单层佛塔。塔身能体用大块青石筑成,平面作正方形,每边长7.4米,通高15米,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,故称“四门塔”。外墙厚80厘米,上部略向内收。塔身上部用5层石板叠涩出檐,檐上用23层石板,层层收进,形成截头方锥形塔顶。中央置方形须弥座、山花蕉叶和相轮组成塔刹,与云岗石窟中浮雕塔刹形制相同,古朴深厚。塔内部有一方形塔心柱,立于石墩上,墩台四面各置佛像一尊。佛座上旧有东魏武定二年(544年)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(709年)尼无畏等造像记,原已毁,今据题记拓片重制。由造像记知佛像并非同时刻成或与塔同时建造,而系后人从它处移来或补刻之物。佛像面部表情生动,衣纹流畅飘逸,为我国早期石雕佛像之佳作。四门塔造型简洁,古朴庄严,与嵩岳寺高耸挺秀风格完全不同。墙身平直,四面券门亦与墙平,整座塔除刹略有雕饰外,全为素洁石块砌筑而成,简单明了,在古松掩映下更显朴素无华。塔后有著名的九龙柏,附近有千佛崖、祖师林、唐基台等古代佛教遗迹。周围重峦迭峰,幽谷清泉,风景秀丽。
四门塔因四面有门而被称为“四门塔”,建于何年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,但据后来维修时发现的“大业七年造”(611年)石刻字样,所以一般称其为隋代的建筑。塔内现存四尊佛像,分别面向东西南北,四面佛雕造于东魏武定二年(544年),是在济南从政的一位官员所为。由此可以推断,四门塔神很可能是为四面佛而设。因为,该塔的形制为塔心柱式塔,即以一根四方正棱的中心柱支撑整座建筑,这也是早期佛塔的形式。四面佛就依塔心柱而设,因此,四门塔的始建年代应该和四面佛同时,只不过到了隋代后又有翻修而已。 四门塔的佛像从一开始,就命运多舛,先是唐代的观音、势至等5尊造像遗失,接着是两块题记被盗,至今下落不明。到1997年初春,面向东方的造像又惨遭荼毒,被不法分子将佛首割下,盗卖到台湾地区。所幸的是,该佛头身首异处5年之后,又在台湾佛教界及海峡两岸信士们的努力下,破镜重圆,回归原位,成就了21世纪海峡两岸携手酿造的一大文化盛事。
龙虎塔位于西门塔西北,与四门塔遥相呼应,因塔门雕有龙虎而得名。始建年代无考,据建筑风格推断,塔基、塔身建于唐,塔顶补建于宋,高10.8米,石砌三层须弥座塔基,上有覆莲、雄师、伎乐等精致浮雕;塔身由四块长方形石板筑成,每面辟火焰形券门,上部雕龙、虎、佛、菩萨、力士、伎乐、飞天等;室内有方形塔心柱,每面雕佛像一尊;塔顶为砖砌,重檐,顶置覆盆相轮塔刹。整个建筑华丽优美,在现存唐塔中别具一格,塔北有僧墓塔林46座,多系宋元和尚墓葬,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元代道兴禅师塔和德云禅师塔。
龙虎塔筑造于唐代,一般认为,该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。但根据唐代佛教发展的历史现实,龙虎塔的建造很可能与武则天有关。因为武则天是取代李唐王朝而建立的新政权,针对李世民们冷落佛教的方针,武则天一上台,就大肆扶持和宣扬佛教,并暗示有关佛徒特别编造了一部新的佛经,声称武则天的篡权是佛陀的本义,有着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,不同的是李唐政权得益于老子李耳,而武则天的“神”却是来自他邦的佛陀。政治的需要,导致了神通寺佛教事业的辉煌:在这里,不但僧侣们的造像名正言顺,而且还加入了皇家的队伍,如公主、驸马和王子的摩崖造像等等。因此,像龙虎塔这样精美的佛塔,且建造在神通寺主要位置之上,没有国家或贵族的大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。到盛唐时期,李家的后代重新执政,对武则天进行了理所当然的意念否定,在复位李唐天下的同时,也复辟了道教的地位。政治的因素注定了龙虎塔诞生的时代应该与统治者的倡导相关。 龙虎塔建筑自身也显示了这段历史的实际情况:塔基、塔身为石制构件,且装饰有精美的雕刻,但塔顶却为砖砌砖筑,其风格也与唐朝径庭,颇多宋朝的样式。这种唐代身躯宋式帽的组合,再次表明该塔的命运与政治相关,是武则天的后裔们终止了这座建筑的修筑,使其成为“半拉子工程”。
另外,在神通寺遗址东侧青龙山上,还矗立着一座宋代的石塔,俗称“小宋塔”,有题记表明该塔的年代是北宋“绍圣五年”,即1098年。